號稱媲美《一路玩到掛》的電影《活個痛快 50/50》並不像前者那樣熱血、激勵、奮鬥,一個平靜到完全無法引起任何漣漪的患者反應,倒是真實表現出病人的內心情緒。
bucket list – 死前一定要做事,符合《一路玩到掛》的劇情和終旨;《活個痛快》卻選擇用主角的存活率作為片名。主角 Adam(Joseph Gordon-Levitt飾)知道自己脊椎長腫瘤,獨自一人查了存活率,網路資料寫著大大的「50%」,一半一半的機率數字成為本片名稱。老實說,沒人喜歡這個要多不多的數字,很尷尬。

全片看不到主角 Adam 為了把握剩下的時間盡情好好過生活,反而照著原來的生活,上班、參加聚會、跟死黨 Kyle 鬼混.只是多了原本沒有排進人生的行程,去醫院、做化療、遇見第一個熟悉的生命消逝、心理輔導。Adam 從醫生宣布得病到通知親朋友好友消息、到醫院化療、接受心理輔導,整個過程都處於平靜狀態,就算有人丟下一個超大石頭也引起不了任何波動,連女友劈腿走人,回頭拿東西時在門口的花火也只是短暫。這有些不尋常,但或許正是許多患者的真實心理,他們保持平靜,儘管身邊的人都像被火燙到一樣驚恐,他們還是努力保持鎮靜。

前端的平靜不能說是假像,應該是當人還保有一絲希望時,會緊抓著希望不放。真正讓主角崩潰的是知道癌細胞轉移必須手術,手術風險又很大,Adam 術前那晚跟死黨坐在一起回憶以前的事,不會開車的他竟然要求自己開車,最後撞的一團亂,他在車內崩潰大叫,壓抑的情緒爆發開來,此時終於了解前面的平靜只是因為他還對自己有著希望和信心,50%的機率很有可能這麼幸運站到好的50%,而現在卻要放手賭一把,那種不安和慌恐,絕非文字敘述或說說就會懂的。
如果你期望在《活個痛快》裡看到激勵的橋段或故事,例如主角如何對抗病魔、如何去做很多想做的事,借以勉勵自己對生命有希望,恐怕你要失望了。關於死亡,本片也沒多加描述,簡單的用 Adam 在醫院一起化療的好友過世交代,一句話交代了死亡:「他這麼走了沒有為什麼,就是心臟停止了這麼回事」。(文/大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