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的載體有很多種,比如日記、隨手寫的紙條、一張照片或一首歌。
曾經看過一篇文章,說到人們對自己在16.17歲時期的歌,會是陪你走一輩子的音樂。原因是當時正值青春與即將懂事的中間,賀爾蒙影響下,對世界的探索、身邊的各種刺激都是非常直接且容易記憶。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自己在16.17歲的歌如此熱愛,即使過了10年、20年,也還是會翻出來一聽再聽。
你的16.17歲,乘載音樂的載體是什麼呢?
位於大同區大稻埕附近的「小島裡」由設計師方序中主理,店內設計邀請非常擅長復古與木質設計的本事空間操刀。推開門,猶如走進"那個年代"。
前往那天是標準的台北冬天,拿著滴水的傘從騎樓下走過,掃過整片騎樓的建築與畫面,一邊找尋門牌號碼一邊看著google地圖,正當覺得視覺即將麻木時,小島裡出現了。
木質色調也許是整片騎樓店面與住家中最醒目的標誌,門外仿造電台廣播節目,告訴人們下個節目即將開始,請盡快進入就坐。進入後才知道即使雨天,店內的人潮也是滿滿,好在上組人剛離開,下組候位客人又不接電話,我才撈到一個單人座位。
「小島裡」有許多由聲音作為記憶載體的元素,比如看似廣播電台的空間作為兩人位,菜單設計當然也不能像一張紙那麼無聊。入座後,店員引導我去櫃檯選一個喜歡的卡帶,「選好以後,卡帶打開來裡面夾著的就是菜單」,我依照店員指示選了黃品源的《海浪》,打開來看到菜單,這連續動作立刻讓我想起小時候買錄音帶回家,最期待的就是打開卡帶,把歌詞本拿出來打開,長長的一張通常一面是歌詞、另一面則是大張的藝人照片,可以當作海報(雖然沒人真的當海報)。
點完餐,也不要急著把卡帶放回去,可以跟店家借播放機器。店員一邊教我怎麼操作,一邊告訴我需要注意的事項。有聽過卡帶的人就知道,要是真的"卡"了,拉出來可能全部捲一起,運氣差的話還有讓整捲錄音帶報銷,甚至弄壞機器。
看著桌上這個有點厚重的機器,老實說真是陌生,印象中放錄音帶除了收音機,就剩walkman可以辦到,不過那時walkman是較奢華的物品,小時候都趁爸媽不注意偷偷翻出來用,再小心翼翼收回去,有次聽到卡帶差點嚇暈,內心祈禱爸媽不要發現,但我想他們應該都知道吧。
按下播放鍵,音樂又帶著我走進另個年代。
「小島裡」最主要的不是餐點,要我說當天點了什麼還真忘了。不過腦海中深深刻印的是每個復古、音樂與聲音的畫面。
此外,為了與大稻埕文化起源連結,特地將店面以內凹的方式呈現,仿造以前西裝訂製店的櫥窗設計,從外往內看,那個單人的位置是整間店的夢想座位。也如前面提到,整片花亂的騎樓走著走著很容易失去方向,巧妙空間改變形成變化,視覺刺激下提醒造訪的人們注意,也不容易錯過。
也許有些人在社群看過一個布滿整齊錄音帶的空間,正思索這間唱片行到底在哪,其實他在小島裡的地下室,需走下非常陡的樓梯才能抵達。這裡也是最讓人感到包覆性和隱蔽性的區域,你可以慢慢地找、慢慢地看,搭著稍微昏暗的燈光,找到屬於自己的年代。